竹山绿松石从“财富负担”走向“财富经济”

2011-11-14
编辑:绿松石

竹山县绿松石开采的历史可上溯到4000年前,主要是满足历代王朝皇室贡品所需。据乾隆十五年(1785年)所修的《竹山志》记载,竹山的绿松石在历朝历代都有开采的记录,主要是用于制作首饰、装饰品,松散易碎的主要用作颜料,在藏医界则将其碾碎入药。

建国以来,竹山绿松石经历过三次大规模开采:前两次在1960-1965年、1970-1975年,主要是以官方开采为主,当时,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对竹山的绿松石资源进行了一次较为细致的普查,国家轻工部在竹山设立采矿点专门开采绿松石,贸易部门专门对绿松石进行加工和对外出口。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的绿松石藏品即是这个时期出产的珍品。第三次是在1985—1995年10年间,主要是以个体开采为主。改革开放后,竹山绿松石主要通过西藏、北京、广洲等地流入到欧洲市场。一些胆大的个体商贩率先将绿松石原矿用麻袋装好偷运到西藏等地,在黑市上进行交易。一时间,被竹山人视而不见、一文不值的绿松石渐渐被看重,流通渠道渐渐被打通后,这种不起眼的蓝色或绿色石头通过多次转手,登上了国际珠宝市场的大雅之堂,成了美国、墨西哥、西欧、印度、日本商人的抢手货。

2001年的一个国际时装发布会上,美国的一名当红名模穿着一件镶嵌着绿松石饰物做成的胸衣走过T型台,绿松石饰品以其特有的深邃而静谧的魔力征服了时尚界。一时绿松石成为设计师们争相采用的饰材。时装界的推波助澜,使绿松石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很快由每千克数百元攀升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而在绿松石主产地竹山,也常常能听到人们说起一些有关绿松石的财富传奇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该县水泥厂的一名会计,下岗后生活无以为继,他从朋友那借得300元钱去挖绿松石,不出一星期,就挖到一个“大家伙”,从发这笔横财开始,一路走来,到现在据说其家产已过千万。本世纪初,一名绿松石收藏者以8万元购得一上等绿松石,4年后转手卖得120万元,竟然升值了15倍!

还听说宝丰镇的一位朋友所乘坐的某次航班失事,飞机上100多位乘客全部遇难,唯独他身上只受了些轻伤,成为唯一的幸存者。别人问其大难不死的原因,他说也许是身上佩戴的绿松石暗中保佑着他,他才与死神擦肩而过吧。这些关于财富的传奇不胫而走,空气中弥漫着发财的渴望。

在巨大利益的诱使下,穷怕了的庄稼汉情不自禁地一窝蜂的加入开采绿松石的行列,主战场在全县17个有绿松石分布的乡镇,轮番上演着风风火火、遍地找矿的求富故事:1985年在麻家渡的喇叭山,1989年转到楼台的老虎寨,1995年又转到秦古镇的大堰村的小林扒、小河村的三岔沟、窑湾小寨、溢水镇的小寨沟……平时几千人开采,高峰时期,2000多个矿洞同时作业,矿工上万人。

而开采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了对资源破坏的进程:以前的开采用的是钢钎、十字镐,靠人挖肩挑,速度缓慢。到后来除用上了空压机、炸药外,矿主还将电线架到了矿山、机耕路修到了山腰,使开采速度大增:矿洞进尺深度也从100米到200米、300米、400米……记录不断被刷新。无序开采、滥采乱挖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002年3月,潘口乡5名农民盗采绿松石,因坑道塌方,在矿洞里被困,1000多名武警和消防官兵通力合作七天六夜,虽成功施救,但为竹山规范开采绿松石资源敲响了警钟。

今年7月13日,溢水镇小寨沟已关停的一年多的绿松石矿洞口俏俏被4名盗采者扒开,因矿洞中严重缺氧,进洞盗采的4人窒息而亡。

据统计,从1985—1995年10年间,全县新开绿松石矿洞达895个,造成安全责任事故达60余起,人员伤亡28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80多万元。

“掠夺式开采、粗制滥造的加工和以次充好等短期行为,使绿松石市场一度出现信誉危机。在‘到手便是财’的心理作用下,不少从业人员只求急于把货物卖出去,而不愿在加工、包装、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导致交易市场上绿松石供过于求,近乎三分之一的“毛货”(原矿)在没有任何附加值的情况下,以远低于市场均价抛售给外地客商。

直到上世纪末,由于资金、技术等限制,竹山绿松石产品销售仍处于卖原料、卖半成品阶段。殊不知上等品中,每公斤绿松石毛货只卖到1000到几千元,而在贩运、加工、批发等诸多环节中,每个环加价40%—80%,最后经过境外经销商的手,一级级卖到了美国的零售市场,每公斤原矿生产的产品可卖到数万元!”竹山县绿松石行业协会会长、宝丰镇“女娲山”牌绿松石老板邵中文告诉记者:“大多数农民出身的矿老板,一年挣个十几万、上百万元,已经非常知足了,他们并不关心宝石哪一天会被挖完,只管自己心安理得地吃饱赚足。而重归理性的村民们发现,15年前那种‘老老少少齐上阵、家家上山挖宝石’的壮观场面早已在县内绝迹了,该种田的还是要继续种田,该出门打工的还是要继续出门打工。

令人痛心的是,照这样无序地开采下去,绿松石资源提前枯竭,就在不远的某一天。”“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据该县工商联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2000年20年间,竹山共卖出绿松石原矿达1.5万吨!按最为保守的均价每千克100元计算,销售收也在15亿元以上,而累计为竹山提供的税收不足500万元,仅占销售收的千分之三!如何让绿松石体现宝石的价值,如何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成为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综合监管难使打击非法盗采行为屡禁不止绿松石矿形象地说属鸡窝矿,开采者一般是以铜铝磷酸盐的岩浆顺岩层裂缝流下的痕迹为“引线”,顺藤摸瓜来找矿的,在“引线”下的某一处或多处岩层夹缝或坑凹处或许能找到绿松石矿。从地质勘察层面来说,这种特殊的成矿因素只能确定其矿产分布区划,无法探明并界定准确的地质储量(通常所说的储藏量一般是依据民间传承下来的采矿经验进行估算,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

而无明确的地质储量,对探矿权和采矿权的设置就缺乏相应的理论根据。加上开采绿松石矿属高风险行业,在开采队伍中,存在“三个三分之一”之说,即“三分之一的人赚大了,三分之一的保个本,三分之一的人赔个精光”。

为了规范管理,在县、市多次与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沟通协调的基础上,省国土资源厅为竹山办理绿松石采矿权手续网开一面,不断降低了准入门槛,还简化了办事手续,免去办理探矿权手续而只要求办理采矿权手续。在手续办理过程中,只要业主将相关的资料筹备齐全,按准入条件交清办理的相关费用,审批手续全部是由县国土部门跑市跑省办理。面对几十万的采矿权办证费用和可能血本无归开采风险,不少业主或谈虎色变知难而退,或铤而走险非法开采。

从2000年起,竹山对绿松石开采秩序进行持续整顿,对非法盗采行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都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局部失控的的问题。因为开采者多大数是当地的村民,“靠山吃山”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上矿山大都分部在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的山腰山崖等处,开矿的山头都有人放哨,等执法人员听到开矿的炮声赶到现场,盗采者已经逃进丛林,躲得无影无踪。

县政府也曾经尝试将一面山承包给一个老板,以实现有计划的开采,但这些老板又将山头转给多个人开采。后来,县的推进“一洞一证”,极少数矿主办证后,纵容未办证者进洞越层越界开采,导致山上大洞套小洞,开采秩序十分混乱。再后来县里又出台措施,从控制炸材和掐断矿山输电线路着手,试图让矿主失去采矿的“动力”。不少老板想出对策,多申请炸材、抬柴油发动机上山带动空压机钻炮眼接着开……“

2006年5月-2007年6月,竹山县对以秦古为中心的绿松石矿山进行整顿,省、市相关领导挂牌督办,县政府组织公安、国土、安监、工商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砌封矿硐114处,拆除工棚108处,捣毁机械245台套,清缴炸材630公斤,对非法盗采行为进行了沉重打击。”竹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章承朝说:“这是竹山有史以来整顿绿松石开采秩序最为彻底的一次,一时间,山上确实安静了好一阵子。”

每次矿山关停后,绿松石货源被掐断,致使市场上绿松石价格出现反弹。受利益的驱使,尘封的矿硐被悄悄打开,盗采行为时有发生。“盗矿者3-5人就能组成一个挖掘队,隐蔽性强,矿硐间洞洞相连,四通八达,盗采者从这个洞进去,再从那个洞溜走;挖出的原矿携带也很方便,小的装在口袋里,大的装进蛇皮带驮走。”面对监管难的实情,竹山县国土局矿管股股长胡昌波对盗采行为表示很无赖。“一次在巡山时,我们发现了一名盗采者无路可逃,想从几十米高的山崖往下跳,出于安全考虑,只有赶紧制止:‘千万不要跳,我们放你走算了!’”面对这一兜不起、放不下的财富“包袱”,2010年5月,县政府成立绿松石产业办公室,专门协调指挥绿松石开采秩序整顿工作,对全县的绿松石开采采取“休克”疗法:先后将全县265个矿硐彻底关停,从社会上公开招聘12名公职人员作为矿山巡查员,专门负责矿山巡查,与联合执法队员一道组成护矿队巡山护宝。

虽未从根本上杜绝盗采行为的发生,但使非法开采的势头得以遏制。擦亮世界品牌让绿松石开采回归理性近年来,尽管绿松石产业每年为竹山提供的税收一直在50-80万元徘徊,但每年用于到绿松石监管的行政成本高达100万元以上。在对绿松石矿产资源的保护中,即便是困难重重,竹山对盗采行为的打击一刻也没放松过。

该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邹爱军告诉记者,2006年来,县公安局共办理绿松石盗采刑事案件4起,行政案件6起,7名盗采者受到刑事处罚,34人受到行政处罚,严厉打击了犯罪分子非法盗采的嚣张气焰。“绿松石是‘财富经济’而不是‘财富负担’。通过科学管理,有序开采,将绿松石产业做大做强,是绿松石保护与开发回归理性的一篇大文章。”

竹山县委书记、县长佘立柱信心十足:“通过一系列硬措施,竹山正悄悄夺回世界绿松石市场掌控权:

一是从2006年起,竹山已连续5年举办女娲文化与宝石文化节,深入挖掘女娲文化、古庸国历史文化、秦巴民风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堵河地域文化,通过节会招商活动,不断丰富绿松石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是借竹山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绿松石之乡”称号、竹山绿松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利时机,搞好品牌保护。

三是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联手,在我县建立了绿松石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绿松石产业科研基地,培训绿松石珠宝设计、雕刻、包装等技术人才,指导做好‘竹山绿松石’质量检测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提升竹山绿松石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四是编制竹山绿松石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选取秦古、溢水两个乡镇为试点,将所设置的4个绿松石矿区采矿权在全国公开拍卖,组建两个开采业基地,成立专业开采公司规范开采,全县其它矿硐一律关停。五是已在竹山县城南利用莲花片区300亩荒滩填河新建国际绿松石城,打造“绿松石之都”,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绿松石加工生产、规模营销中心。

六是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建三大板块基地:以秦古、溢水为开采业基地,以宝丰、城关为加工业基地,以国际绿松石城为流通基地的三大产业板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板块效益,建立起采加销相统一的流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体系,力争3年内使国际绿松石城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到‘十二五’末实现绿松石年交易额10亿元,‘十三五’末年交易额突破20亿元。”

声明:
1、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本站部分图片、文字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如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