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女娲文化的溯源考察

2012-09-22
编辑:绿松石

女娲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近几年来,竹山县通过的举办以及相关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扩大了地方的知名度,而且有利于招商引资,带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女娲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有女娲传说的地方很多——这也说明女娲得到广泛的认同、爱戴和崇拜,但神话和传说往往有其中心和发源地,要确定这个中心和发源地,必须要有典籍记载、物质形态 (历史遗存)和精神形态 (文化形态)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佐证。近几年来,自认 “女娲故里”的河北涉县、湖北竹山、甘肃秦安等地纷纷打起了 “女娲牌”,邀请专家挖掘女娲资源,募集资金开发女娲景观,投入精力举办女娲文化节。

从目前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开发女娲资源较早的地方,是河北涉县。在涉县县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山上,留存有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娲皇宫。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迄今已有1400余年,当地人说,凤凰山是神话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

甘肃秦安同样自认为是 “女娲故里”, 该县的陇城镇拥有女娲庙、女娲洞。女娲洞 位于陇城镇东南约两公里的风沟。相传,女娲生于陇城之南的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洞在风台梁西侧的半崖上,洞口高2米,宽1米,洞口大而宽,在洞深10米处,又窄而小,只能容一人进去。

 在竹山县宝丰镇南,有一座女娲山。据《山海经》、《康熙字典》记载,女娲曾在此炼石补天,宝丰镇尚存有《女娲炼石补天天真》石碑。《史记五帝纪》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

近年来,竹山在女娲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上下足了功夫。从2005年7月开始,宝丰镇开始着手进行女娲山风景区“景区规划、公路建设、祭坛公园一期工程”三大项目的建设。当地不仅修建了女娲雕像,而且建造了一系列与女娲相关的人文景观。此后的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竹山在该县宝丰镇女娲山风景区连续举办了四届 “女娲文化节”,公祭“华夏始祖、东方圣母”女娲。

有专家认为,女娲不能被当作某一地区的文化现象、某一地区的文化资源,女娲文化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资源,也是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资源。女娲文化是一种大文化,它的流传历史悠久、地域广泛、文化内涵丰富,不应该狭隘地理解它。女娲文化的保护应该形成合力,要把女娲文化在全国的传承看作一个整体,整合力量进行保护。

女娲传说源于庸巴地区

据 专家考证:女娲实有其人,她是母系氏族时代庸巴地区的一个部落首领。女娲补天实际上就是当时的部落首领女娲为了拯救苍生、造福子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率领民众以巨大的篝火冶炼五彩石,以“阳和之气”来冲散空中的积雨云团,从而止息了因淫雨绵绵而导致的重大水患。

许慎的 《说文解字》中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山海经》曰: “巴食象蛇,三岁而出其骨”。可见巴人是蛇图腾民族,蛇是巴人氏族部落的标志,是巴人当作祖先来崇拜和祭祀的神物,后来又出现了同样受到尊敬和崇拜的部落首领女娲。为了表示尊敬和不分厚薄,巴人将二者各取一段,合二为一,于是创造了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并广泛流传下来。不仅仅是女娲,传说中的伏羲也是人首龙形,而龙、蛇在古人的观念中本来就是一体。这和我们赋予很多英雄人物三头六臂、千变万化、有通天彻地的神通是一个道理。在古埃及、希腊等其他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这种现象,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古希腊半人半马的战神等。

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是早于一切神的神,早于一切人的人, 《史记三皇本纪》载: “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女娲氏之女……”在汉代的 《运斗枢》和 《元命苞》中,她同伏羲、神农并列,被尊为中华民族最初始的 “三皇”,但女娲的功绩最大,《淮南子·览冥篇》云: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女娲的人格力量在于她建立了齐天盖地的丰功伟绩,具体地说: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这五大功劳,旷古烁今,无神(人)可比,无一皇一帝可比。因此,她被炎黄子孙公认为创世神和始祖。

女娲文化根植竹山沃土

近几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立足竹山实际,着力开发以女娲创世文化为根本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女娲文化品牌,以期通过女娲文化的开发拉动堵河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整体性抢救、发掘与有效利用。

一是查阅典籍,寻找竹山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圣地的佐证。几年来,竹山县文联主席华赋桂、县文体局陈心鸣、县旅游局袁林等一批文化工作者钓沉索隐,查阅了 《康熙字典》、 《中国神话辞典》、五代杜光庭 《录异记》、明代徐道《神仙全传》等一大批典籍。这些典籍充分表明,竹山是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二是发掘女娲文化内涵,使之由文化概念提升为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通过研究、发掘,女娲文化虽然神秘深邃,但它从根本上所体现和张扬的还是 “创造、民本、和谐”精神。因此,女娲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具备并且需要长期弘扬的精神品格。只有充分发掘深刻内涵,女娲文化才会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三是开发地域文化,抢救文化遗存。自唐至清,再到民国,竹山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河洛地区、长江流域以及巴蜀地区的移民大量涌入。移民文化在对竹山本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也给竹山地域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经过激烈碰撞与重新整合,竹山地域文化显得愈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以剪纸、皮影、民歌、民间故事等为主体的民俗民间文化更富生机与活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抢救、发掘这些文化遗存,近年来,竹山县宣传文化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编写了 《官渡民间故事集》、 《官渡河情歌》、 《神奇的竹山》、 《炼石补天话竹山》等一系列文化丛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女娲文化和竹山地域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加强宣传,提高女娲文化的影响力。几年来,竹山先后开展了剪纸、民歌、木雕、书法、绘画等展览与竞赛活动,多次举办 “堵河文化节”、 “驴头峡漂流节”和 “宝石文化节”,宣传女娲文化,展示堵河地域文化特有的风采。该县宣传文化工作者长期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女娲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推出了不少文化精品,打出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故事镇——官渡镇这个品牌,为女娲文化的发掘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竹山县旅游局局长袁林介绍,该县已经发出了 《关于明确女娲为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并每年举办中华母亲节进行公祭的倡议》。倡议说: “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母亲节。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悠久的追根朔源和尊祖敬老的传统。女娲作为华夏儿女的母亲,理应有个明确、固定的母亲节,接受炎黄子孙的祭祀和朝拜。人类文化学家认为:东方文化是 ‘崇母文化’,民族的心理和潜意识中有一种‘崇母情结’,反映了东方民族渴望能得到一个超凡伟大的母亲关爱和呵护的心态;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具有 ‘崇父情结’,民族心理和潜意识中具有对父性权威和超能力的敬畏和崇拜,如对上帝耶酥的父性崇拜。因此,确立女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建立全国统一的女娲公祭日和母亲节,每年开展女娲公祭,形成新的民俗节日,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大众心理,必然能得到炎黄子孙的认同和拥护。”

省社科院曾就女娲的认知度、对于宣传女娲的看法、设立母亲节的社会赞同度等方面进行调查。社科院在宜昌、襄樊、荆门、咸宁、黄石发放问卷2500份,99.7%的被调查者知道女娲名字,“炼石补天”和 “抟土造人”的知晓率达到99.4%和98.9%,72.6%的被调查者认同女娲是中华始祖,近六成者同意将女娲作为中国母亲的代表和以女娲为基础设立母亲节。近九成被调查者赞同大力宣传女娲,99.7%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推介是首选宣传方式,在具体宣传媒体选择上,54.2%的被调查者选择网络媒体。

女娲文化本质———民本创造和谐

近几年来,竹山县大力发掘女娲文化资源,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引起国内外女娲文化研究专家高度关注。

2007年,该县以女娲创世神话为主题的女娲山风景区基本建成。宝丰镇女娲山顶,建起了18米高的女娲铜像及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仿塑“中华母亲山”标志石,雕刻“康熙字典”。目前,已吸引10余万名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拜祖、观光旅游。

竹山县以女娲文化研究会为主体,多次与中科院、北师大、华中科大等院校100多名专家学者进行考察研讨,提升、丰富了女娲文化内涵。他们收集整理皮影、民歌、剪纸、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化中的女娲神话、女娲文化遗存和碎片,传承光大女娲文化,弘扬创新女娲民本、创造、和谐精神。2007年,该县出版发行的由全国20多位专家学者编写的《女娲文化研究》一书,被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誉为“堪称女娲文化研究的前沿作品”。

该县将女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开发的“女娲翠峰”绿茶多次在全国和省名优茶评选中获奖,利用绿松石加工生产的有关女娲传说的10多种绿松石饰品,俏销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女娲山绿松石”还被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09年5月,在竹山县举办的 “从女娲文化到堵河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怀着对中华始祖女娲的崇敬,对女娲文化进行关注,对女娲精神进行探究,展开了理性思考。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科学的治学态度,对如何打造女娲文化品牌、把竹山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的重要支点,提出了很多新观点、好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说:“研究女娲文化,不应该忽视‘楚国六敖’之一的‘堵敖’,也不能冷落开天辟地的祝融。竹山应当崇奉三位角色:女娲、堵敖、祝融。他们或秉圣德,或建懋功,崇奉他们,能更好地发扬人文底蕴,增强社会凝聚力。”

长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殷满堂指出:“女娲神话是象征意义的,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从‘女娲抟土造人’看,女娲是人类精神的母亲,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义意识的表露,每个人都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从‘女娲补天’看,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保护自然,也要改造自然。”

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研究员陈昆满说:“竹山具有奇特的山川风景、深厚的堵河文化、独特的女娲精神和丰富的本地产品,这些都是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可以争取有利地位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里有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伏羲画五行八卦教化民众的美丽传说和山川胜景,这里有商周时代城邑建筑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历史遗迹,这里有敢于做强、勇争领先的庸国遗风,这里有内涵深厚而又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这里还有以张振武、施洋为代表的革命者所书写的近代革命精神。让这些自然和文化资源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大放异彩,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责任。”

声明:
1、本站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2、本站部分图片、文字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仅为分享,如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谢谢!